01
控制手段
要針對不同的種類“對癥下藥”,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,總體原則是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。
02
物理防治
大體來說,首先要適地適樹,針對各種園林植物的不同習性將其栽植在合適的環境中,使其茁壯生長,其自身生命力旺盛后自然不易受病蟲侵擾。
03
化學防治
若受病蟲侵擾后先鑒定病蟲種類,而后進行針對性處理,將農業技術措施、物理方法、化學方法、生物方法等相結合處理。
天牛類包含:松墨天牛,星天牛,光肩星天牛,桑天牛,黑尾擬天牛等等。
黑尾擬天牛
特征
體型狹長,形似天牛。體長6-10毫米,體黃色,頭、鞘翅末端黑色。各足脛節暗褐色,跗節黑褐色。復眼突出,口須末節斧狀。鞘翅兩側平行,表面具明顯隆起的縱脊。分布于我國南方,如上海、 浙江等地。幼蟲生活在潮濕的枯木內??梢砸筛邫n家具、木質地板等,引發財產損失。還能分泌毒液,人被咬后,皮膚上會生水泡。
桑天牛
特征
體和鞘翅黑褐色,被黃褐色短毛,頭頂中央有縱溝,前胸背板有橫行皺紋,兩側中央各有一個刺突,鞘翅基部有黑色顆粒狀瘤突。是多種林木、果樹的重要害蟲,對桑、無花果、山核桃,毛白楊等危害最烈,其次為柳、刺槐、榆、楓楊等。
光肩星天牛
特征
成蟲體長17-39毫米,前胸兩側各有一刺突,前翅有20個左右白色斑紋,鞘翅基部光滑無突起。幼蟲蛀食樹干,危害輕的降低木材質量,嚴重的能引起樹木枯梢和風折;成蟲咬食樹葉或小樹枝皮和木質部。危害楊、柳、榆等植物。
星天牛
特征
體色為亮黑色,前胸背板左右各有一枚白點,翅鞘散生許多白點。分布范圍幾乎遍及全國,食性雜,危害楊、柳、榆、懸鈴木、柑橘等多種樹木,以成蟲啃食枝干嫩皮,幼蟲鉆蛀枝干危害。
松墨天牛
特征
體長15-20毫米,赤褐色或暗褐色,前胸背板有兩條橘黃色縱紋,刺突,鞘翅上具5條方形或長方形黑斑與灰白絨毛相間 組成的縱紋。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媒介昆蟲,有攜帶、傳播、協助病原侵入寄主的作用。
小蠹類包含:柏膚小蠹等
柏膚小蠹
特征
又稱側柏小蠹,體長2.5毫米左右,寬1.3毫米左右,全體黑色或褐色,每個鞘翅上有九條縱溝。主要危害側柏、圓柏、柳杉等,以成蟲蛀食枝稍補充營養,使枝稍易于風折,嚴重時,常見樹下有成堆的被咬折斷的枝稍。
象甲類包含:溝眶象,臭椿溝眶象,大竹象
大竹象
特征
體長20-34mm,體色初為鮮黃色,出土后為橙黃色、黃褐色或黑褐色。前胸背板后緣中央有1個黑色斑,鞘翅外緣成截狀,兩翅合并時,中間凹陷。大竹象成蟲、幼蟲蛀食竹筍,造成腐爛退筍,或在1.5米左右高的嫩竹上吃竹肉,使竹生長不良,節間生長變細。若為害的梢端折斷時,將造成頂端小枝叢生,使嫩竹裂成溝,竹材變形,干脆易被風折。
臭椿溝眶象
特征
主要危害臭椿和千頭椿。體長11.5毫米左右,黑色或灰黑色,前胸、鞘翅肩部及其后端部為白色。初孵幼蟲先危害皮層,導致被害處樹皮下形成一小塊凹陷,稍大后鉆入木質部內危害,常與臭椿溝眶象混雜發生。幼蟲主要蛀食根部和根際處,造成樹木衰弱以至死亡。
溝眶象
特征
危害臭椿、千頭椿等。體長18.5毫米左右,黑色,前胸背板多摻雜少數赭色,鞘翅肩部及后端部主要為白色。以幼蟲蛀食樹皮和木質部,嚴重時造成樹勢衰弱以致死亡。為害癥狀是樹干或枝上出現灰白色的流膠和排出蟲糞木屑。
木蠹蛾類包含:咖啡木蠹蛾,小線角木蠹蛾
小線角木蠹蛾
特征
成蟲體長18毫米左右,全體灰褐色,前翅有云狀黑色橫紋,外緣及中央為灰白色。危害山楂、海棠、銀杏、白玉蘭、紫薇、香椿等。幼蟲蛀食花木枝干木質部,幾十至幾百頭群集在蛀道內為害,造成千瘡百孔,輕者造成風折枝干,重者使花木逐漸死亡,嚴重影響城市綠化美化效果。
咖啡木蠹蛾
特征
成蟲全體灰白色,翅脈間密布大小不等的青藍色斑點。體長11-26毫米,翅展10-18毫米,雌大雄小,雌蛾觸角絲狀,雄蛾觸角基部羽毛狀、端部絲狀。危害水杉、烏桕、刺槐、核桃、楓楊等多種植物,以幼蟲為害樹干和枝條,致被害處以上部位黃化枯死,易受大風折斷。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和產量。
刺蛾類包含:扁刺蛾,褐邊綠刺蛾,黃刺蛾,
黃刺蛾
特征
分布在全國各地,危害桃、梧桐、楓楊、白楊、泡桐等多種果樹和林木,以幼蟲取食葉片為害,發生嚴重時,可將寄主葉片吃光,造成嚴重減產。成蟲體暗灰褐色,腹面及足的顏色更深,前翅灰褐色,稍帶紫色,中室的前方有一明顯的暗褐色斜紋,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點,后翅暗灰褐色。老熟幼蟲體扁、橢圓形,背部稍隆起,全體綠色或黃綠色,背線白色。體兩側各有10個瘤狀突起,其上生有刺毛。
褐邊綠刺蛾
特征
又稱青刺蛾,危害大葉黃楊、月季、海棠、桂花、牡丹、芍藥、梅、櫻、楊、柳、懸鈴木等。幼蟲取食葉片,低齡幼蟲取食葉肉,僅留表皮,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,有時僅留葉柄,嚴重影響樹勢。成蟲體長15~16mm,翅展約36mm頭和胸部綠色,胸部中央有1條暗褐色背線,前翅大部分綠色,基部暗褐色,外緣部灰黃色,腹部和后翅灰黃色。
扁刺蛾
特征
又稱刺毛蟲,分布于全國各地,食性雜,可危害石榴、月季、山楂、牡丹、紫薇等多種觀賞植物。成蟲體黃色,前翅內半部黃色,外半部褐色,幼蟲體背有一大型啞鈴型紫褐色斑,體上具枝刺,繭似雀蛋。
毒蛾類包含:舞毒蛾,木毒蛾
木毒蛾
特征
別稱相思葉毒蛾、前黑舞毒蛾,體中型,前翅灰白色,翅面前緣近基部有2枚黑斑,外緣各脈間有黑點埋列,雌雄斑紋各異,雄蛾觸角羽狀發達,翅面中央有2條黑褐色的波狀紋,雌蛾觸角較簡單,翅面僅有一條波狀紋。幼蟲以相思樹、木麻黃和各種果樹等63多種植物為寄主。
舞毒蛾
特征
又稱柿毛蟲,幼蟲主要危害葉片,幾周內可把樹葉吃光,寄主廣,能取食500多種植物,尤以楊、柳、榆、山楂、柿、懸鈴木等危害重。成蟲雌雄異型,雄成蟲:體長約20毫米,前翅茶褐色,有4、5條波狀橫帶,外緣呈深色帶狀,中室中央有一黑點。 雌蟲:體長約25毫米,前翅灰白色,每兩條脈紋間有一個黑褐色斑點。腹末有黃褐色毛叢。老熟幼蟲體長50-70毫米,頭黃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紋。體色紅褐或黑褐色,被有銹黃色毛叢。
枯葉蛾類包含:馬尾松毛蟲,黃褐天幕毛蟲
黃褐天幕毛蟲
特征
主要危害柞、楊、柳、樺和薔薇科等樹木、植物,嚴重發生時可將被害樹木葉片全部吃光,枯死。雄成蟲翅展24-32毫米,雌成蟲翅展29-39毫米,雄蛾全體淡黃色,前翅中央有兩條深褐色的細橫線,兩線間的部分色較深,呈褐色寬帶,緣毛褐灰色相間,雌蛾體翅褐黃色,腹部色較深,前翅中央有一條鑲有米黃色細邊的赤褐色寬橫帶。老熟幼蟲體長55毫米,頭部灰藍色,頂部有兩個黑色的圓斑。體側有鮮艷的藍灰色、黃色和黑色的橫帶,體背線為白色,亞背線橙黃色,氣門黑色。體背生黑色的長毛,側面生淡褐色長毛。
馬尾松毛蟲
特征
俗稱“狗毛蟲”,以幼蟲取食松樹針葉危害,是我國南方各省馬尾松的重要害蟲,侵害嚴重時將針葉吃光,似火燒,使松樹生長極度衰弱,并易引起松墨天牛、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蟲的侵入。幼蟲具毒毛,易引起人的皮炎及關節腫痛。成蟲體長20-30毫米,翅展36-56毫米,體灰白、黃褐或灰褐色,幼蟲體色有黑白榆紅黃兩型。
其他蛾類包含:美國白蛾,茶尺蠖,油桐尺蠖
油桐尺蠖
特征
又名大尺蠖、桉尺蠖、量步蟲。幼蟲食性較廣,主要危害油桐等經濟林。隨著速生桉大面積純林的出現,油桐尺蠖在一些地區已成為速生桉主要害蟲,可在短期內將大片速生桉樹葉吃光,形似火燒,嚴重影響樹勢生長。在中國海南、福建、廣西、廣東等省區有廣泛分布。
茶尺蠖
特征
俗名拱拱蟲、拱背蟲、吊絲蟲。是中國茶樹主要害蟲之一。由于此蟲發生代數多,繁殖快,蔓延迅速,很易暴發成災。長江流域以南各產茶省,尤以江、浙、皖、湘等省發生嚴重。
美國白蛾
特征
也稱秋幕蛾、秋幕毛蟲,我國現已知300多種。食性雜,發生量大,蔓延快速,危害多種果樹林木,為世界性檢疫害蟲。喜生活于陽光充足、溫暖的地方。成蟲體白色,前足基節桔黃色有黑斑,腿節上方桔黃色,脛節和附節具黑帶雌蛾通常無斑點,觸角鋸齒狀,雄蛾通常有斑點,觸角雙櫛齒狀。老熟幼蟲四處化蛹,可隨車輛和其他載體傳播。
蝗蟲
步甲
特征
分布廣泛,大多為捕食性。成蟲、幼蟲多以蚯蚓、蜘蛛等小昆蟲以及軟體動物為食,有些種類只取食動物的排泄物和腐殖質。成蟲體長1-60毫米,一般中等大小,體色幽暗,多為黑色、褐色,常帶金屬光澤,少數色鮮艷;體表光潔或被疏毛,有不同形狀的微細刻紋。成蟲不善飛翔,地棲性,多在地表活動,行動敏捷,或在土中挖掘隧道,喜潮濕土壤或靠近水源的地方。白天一般隱藏于落葉層、樹皮下、或洞穴中;有趨光性和假死現象。
蠼螋
特征
稱剪指甲蟲、夾板蟲、剪刀蟲等,盛產于熱帶和亞熱帶。體狹長,略扁平;頭部扁而寬,觸角絲狀,一般由25節組成;體表革質,有光澤;腹部末端有一對不分節的尾須,呈堅硬的鐵狀;口器咀嚼式。常生活在樹皮縫隙,枯朽腐木中或落葉堆下,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,如果在室內一般都會在衛生間。有趨光性。
隱翅蟲
特征
全世界已知有 58500 多種,世界各地均有分布。多數體小、細長,頭、翅和腹尾呈黑色,前胸、腹部及足為橘黃色,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達3厘米。體外有毒腺,不會蜇人,但是體內有毒液,被打死后毒液會流出,少數的種類可引起皮膚炎癥。大多數生活在地表,棲息于落葉中,晝伏夜出,喜歡在有燈光的地方聚集,每年春夏繁殖較快。
跳蟲
特征
密集時形似煙灰,又稱煙灰蟲。多發生在培養料上,常密集在菇床表面上或陰暗潮濕處,咬食子實體,造成小洞,并攜帶、傳播雜菌。繁殖很快。形如跳蚤,彈跳靈活,體深灰色,體長1—2毫米,無翅,有彈尾,體表油質,不怕水,積水時可浮在水面。
蛞蝓
特征
俗稱鼻涕蟲,是一種軟體動物,與部分蝸牛組成有肺目。雌雄同體,外表看起來像沒殼的蝸牛,體表濕潤有黏液,成蟲伸直時體長30-50毫米,體寬4-6毫米。體表暗黑色、暗灰色、黃白色或灰紅色。觸角2對,下邊一對較短,稱前觸角,有感覺作用;上邊一對稱后觸角,端部具眼。怕光,夜間活動。
卷球鼠婦
特征
成蟲灰褐色或灰藍色。胸部7節,占身體絕大部化,每節具1對胸肢;腹部7節甚??;第1胸節與頭部愈合,稱頭胸部。觸角2對,第1對又稱小觸角,第2對又稱大觸角。體背有凸凹不平的刻紋,各節背板堅硬,邊緣色淡,呈淡黃白色。
突灶螽
特征
又稱灶馬,川東民間和福建龍巖客家一帶叫“灶雞子”。 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。常出沒于灶臺與雜物堆的縫隙中,以剩菜、植物及小型昆蟲為食。體長36-38毫米,體色紅褐色至黑褐色,體型寬大,體背隆突或駝背狀,體表堅實。前胸背板有2條不明顯的縱紋,無翅膀,靠后腿摩擦鳴叫。后足腿節異常粗大,側緣淡黃褐色具線狀斑紋。
東亞飛蝗
特征
別名螞蚱、蝗蟲,為遷飛性“雜食性大害蟲。雄成蟲體長33-48毫米,雌成蟲體長39-52毫米,體灰黃褐色。觸角絲狀,前翅淡褐色,有暗色斑點。胸足的類型為跳躍足,腿節特別發達,脛節細長,適于跳躍。
蚜蟲類包含:竹莖扁蚜,棉蚜
棉蚜
特征
寄主植物有石榴、花椒、木槿、鼠李屬等。無翅胎生雌蚜體長不到2毫米,身體有黃、青、深綠、暗綠等色,觸角約為身體一半長,腹管黑青色,較短。有翅胎生蚜體長不到2毫米,體黃色、淺綠或深綠,觸角比身體短。
竹莖扁蚜
特征
是危害竹子的蚜蟲中最常見的。以孤雌成蚜、若蚜寄生在孝順竹嫩枝和莖稈上刺吸汁液,蟲口密度常極高,鋪滿嫩枝和莖稈,嫩枝受害后萎縮變褐色,誘發嚴重煤污病,致使整株嫩枝、莖稈上形成厚層黑色煤污,地面也一片污黑,并散發出一股濃烈臭味,重者造成竹子枯死。
蝽類如杜鵑冠網蝽,樟脊冠網蝽,懸鈴木方翅網蝽,青革土蝽,大鱉土蝽,麻皮蝽等。
粉虱
特征
是一類體型微小的植食性刺吸式昆蟲,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。其名源于其顏色和體型,"粉"指翅為白色,像小蛾子為其蠟腺分泌的白色蠟粉被其足涂抹到身體上而成,但也有的種類的翅為黑色、紅色或淡黃色的;"虱“”形容其體型微小,最大不超過3mm。粉虱若蟲期都是寄生在植物葉片上,大部分是在反面。
麻皮蝽
特征
體扁,略呈六角狀橢圓形,體長18-24毫米,寬10-12毫米。體紫黑帶銅色光澤,頭小且狹尖,與胸部略呈三角形,黑色。背部具棕色或棕褐色膜質半透明翅2對。多在瓜類植物上活動危害。成蟲多在土塊、石隙間越冬。
大鱉土蝽
特征
又名大田鱉、水知了、鱉蝽、大水蟲、咬趾蟲等。 成蟲體長16-18毫米,體黑色。體背面具顯著刻點,頭前端寬圓形,小盾片超過腹部中央,側緣平直,頂角尖削,前翅達腹部末端。
青革土蝽
特征
成蟲體長7-10毫米,寬3-6毫米。體扁長卵圓形,體色深褐色至黑褐色,光亮。前胸背板中部具橫縊,后緣兩側擴展成瘤狀。小盾片較長,密生刻點,側緣近端處向內彎曲。各足脛節密生長刺。
懸鈴木方翅網蝽
特征
主要危害懸鈴木屬樹種,也可危害構樹、杜鵑花科、山核桃樹、白蠟樹。成蟲和若蟲主要以刺吸寄主樹木葉片汁液為害,受害葉片正面形成許多密集的白色斑點,葉背面出現銹色斑,從而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,影響植株正常生長,導致樹勢衰弱。蟲體乳白色,體長3.2-3.7 毫米,頭兜發達,盔狀,靜止時前翅近長方形。
樟脊冠網蝽
特征
主要危害香樟,以成、若蟲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危害,造成葉面出現黃白色細小斑點,受害嚴重的斑點成片可致全葉失綠,使植物長勢衰弱,提早落葉,影響景觀。蟲體長約3毫米,體小而扁平。前胸背板發達。翅膜質透明,翅脈黑褐色,前翅面上布滿網狀花紋。
杜鵑冠網蝽
特征
分布極為廣泛,是杜鵑花卉的主要害蟲。以若蟲和成蟲為害植物的葉片,吸取汁液,排泄糞便,受害葉背面出現很像被濺污的黑色粘稠物,嚴重時使全葉失綠蒼白,影響植物光合作用,使植株生長緩慢,提早落葉,降低了觀賞價值。成蟲體長3.5毫米左右,前翅略呈長方形,由上向下正視整個蟲體,似由多翅組成的“X”字形。
蟬類如葉蟬,沫蟬,蚱蟬等
金龜子類
特征
是鞘翅目金龜總科的通稱,種類繁多、形態多樣,全世界已知約20 000余種,我國目前已知約1800種。成蟲體多橢圓形、卵圓形,背翅堅硬,表面光滑,多有金屬光澤。幼蟲稱蠐螬,乳白色,體肥,向腹面彎成“C”形,胸足3對,頭部褐色。
蚱蟬
特征
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。若蟲進入土內,吸取樹根汁液,經幾次蛻皮羽化為成蟲。成蟲多棲于柳、插、楓楊及蘋果、梨、桃、杏等闊葉樹木上。雄蟲體長而寬大,長4.4-4.8厘米,翅展12.5厘米,雌蟲稍短。體黑色,有光澤。頭部橫寬,中央向下凹陷,顏面頂端及側緣淡黃褐色。復眼1對,大而橫寬,呈淡黃褐色。單眼3個,位于復眼中央,排列呈三角形。觸角短小,位于復眼前方。
沫蟬
特征
體小型。棲息地十分廣泛,遍布全球各地。后足脛節有1-2個側刺,有2橫列端刺。后足基節短而呈錐狀。若蟲灰白色,其肛門分泌物與腹部腺體分泌物形成混合液體,再由腹部特殊的瓣引入氣泡而形成泡沫狀,可使若蟲不致干燥和受天敵的侵害。
葉蟬
特征
是一類為害禾谷類、蔬菜、果樹和林木等的昆蟲。不僅危害農作物,而且還傳播植物病毒病。體長3-15毫米。單眼2個,少數種類無單眼。后足脛節有棱脊,棱脊上有3-4列刺狀毛。
蟋蟀有油葫蘆,花生大蟋等
花生大蟋
特征
因其體形較大,又因其危害花生等農作物而得名。體長35~45毫米,寬12~14毫米,觸角長40~50毫米。體淡褐色,背板上顏色最深,腹部色淺。前胸背板特別寬闊,呈鼓形,表面有明顯刻點。
油葫蘆
特征
體長20-30毫米,觸角褐色。體色有黑褐色、黃褐色等,渾身油光閃亮。頭部黑色,呈圓球形,從其頭部背面看,觸角窩黑色。白天隱藏在石塊或草叢中,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。
螻蛄有東方螻蛄,華北螻蛄等
華北螻蛄
特征
雌成蟲體長約45-50毫米,雄成蟲體長約39-45毫米。形似東方螻蛄,但體黃褐至暗褐色,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臟形紅色斑點。后足脛節背側內緣有棘1個或消失,腹部近圓筒形,背面黑褐色,腹面黃褐色。
東方螻蛄
特征
雄成蟲體長約30 毫米,雌成蟲體長約33 毫米。體淺茶褐色,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凹陷明顯的暗紅色長心臟形斑。前翅短,后翅長,腹部末端近紡錘形。前足為開掘足,腿節內側外緣較直,缺刻不明顯,后足脛節脊側內緣有3-4個刺。
蜂類有胡蜂,馬蜂,蜜蜂等
蜜蜂
特征
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,不少種類的產物或行為與醫學、農業、工業有密切關系,它們被稱為資源昆蟲。體長8—20毫米,黃褐色或黑褐色,生有密毛;頭與胸幾乎同樣寬;腰部較胸部、腹部纖細;觸角膝狀,復眼橢圓形,口器嚼吸式,后足為攜粉足;兩對膜質翅,前翅大,后翅小,腹部近橢圓形,體毛較胸部為少,腹末有螫針。
馬蜂
特征
個體細長,腹部紡錘形,體色常呈紅、棕、黃色,多具花斑。巢單層,較小,呈平圓盤狀或蘑菇形,頂部具柄,以柄懸掛在低空樹枝、陽臺、屋檐下等處。每群數量在25-100頭。
胡蜂
特征
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種,中國記載的有200余種,在中國分布甚廣。長約16毫米,觸角、翅和跗節橘黃色,體烏黑發亮,有黃條紋和成對的斑點。頭部前后略平,大型復眼位于頭上部兩側, 呈腎形, 胸部近似圓柱形,端部略細,三對足,兩對翅。
草履蚧
特征
因成蟲頗似草鞋而得名,以若蟲和雌成蟲聚集在腋芽、嫩梢、葉片上吮吸汁液,造成植株生長不良。危害海棠、櫻花、無花果、紫薇、月季、紅楓等花木。雌成蟲扁圓形,體長7-15毫米,背面有橫皺褶,赭色,腹面黃色;雄成蟲體長4毫米左右,紫紅色,前翅灰黑色。
吹綿蚧
特征
世界性分布,常見于多種植物如合歡、柳、橘上,一度對南加利福尼亞的柑橘業造成威脅,后引進澳大利亞的瓢蟲,短期內即控制害蟲。常群集在葉、嫩芽、新梢上危害,發生嚴重時,葉色發黃,造成落葉和枝梢枯萎。雌成蟲橢圓形,桔紅色,背中央隆起,雄蟲全腹瘦小,胸部黑色,腹部橘紅色,前翅狹長黑色,后翅退化為鉤狀。
日本龜蠟蚧
特征
又稱棗龜蠟蚧,寄主植物有茶、山茶、桑、無花果、山楂、桃、梅等100多種植物。雌蟲體寬卵形,長約4毫米,紅褐色,體表覆蓋一層堅實不透明的灰白色蠟殼,背部中央隆起較高;雄蟲長橢圓形,約1毫米長,體棕褐色,翅一對,翅展約2毫米。
請把你的聯系方式按照順序填入右側信息欄中,確認無誤后點擊下方按鈕提交信息。
上海佳得安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016-2019.AII RIGHTS RESERVRD